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与未来:东北经济的“诗和远方”

吕随启 群言杂志 2022-07-27


作为新中国重工业的摇篮,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书写过光荣与梦想,而面对当前发展困境的阵痛,越是困难,越要鼓足精气神,越需认真反思与求索。那么,东北经济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何在?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好实现东北振兴?我们今天推送此文,与您一同思考。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东北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远远超过长江流域,以钢铁、煤炭为中心的重工业,以粮食加工、纺织、食品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城市商贸体系,使整个东北地区迅速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速最快、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1946年,东北工业总产值占全国85%,工业规模已经超过日本,雄踞亚洲第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工业门类相对齐全,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对我国工业化进程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东北地区为我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以及三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全国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我国形成完整工业体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 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汽车在长春一汽诞生


尽管东北地区曾经一直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战略上一直向东南沿海倾斜,东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与内地各省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省份的差距不断拉大。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普遍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模式升级换代、产能过剩的供给侧改革等问题,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更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瓶颈和挑战。曾经风光无限的“老大哥”,如今变成了举步维艰的“老大难”。为了振兴东北经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各界人士也纷纷出谋献策,对于东北经济的前景充满了焦虑和期待。东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局中,诸如经济增速下滑、营商环境恶化、乡村振兴困难、结构调整滞后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目前,东北经济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三省的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持续下降,GDP所占份额已经从1978年的13.34%下降到2017年的6.7%。从“重工业摇篮”到2014年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东北经济持续下滑。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015年GDP增速分别为3.0%、6.3%和5.7%,2016年GDP增速分别为-2.5%、6.9%和6.1%,2017年GDP增速分别为4.2%、5.3%和6.4%。事实上近年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在全国排名一直比较靠后,其中辽宁省2016年GDP甚至出现负增长。


△ 1986—2016年辽宁省与全国GDP增速比较


二是东北地区面临严重的人口危机

一方面,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困扰着东北三省,老龄化的后果就是过重的养老负担和青壮年劳动力的匮乏。另一方面,东北地区生育率极低,人口增长趋于停滞。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的数据,早在1982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总和生育率分别是1.773、1.842和2.062,明显低于全国2.584的平均水平。此后,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进一步推行,东北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在2000年跌破了1.0,2010年只有0.75。从规模上看,东北三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正在持续下降。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东北地区人口总量为10655万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比重为8.42%;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这一数据为10952万人,占比下降到8.22%。目前来看,这一趋势仍在持续恶化。


三是东北地区人才一直在不断流失

近年来,东北地区大量学历高、能力强、有成长空间的年轻人,从东北流向了经济相对发达的关内地区和大城市。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3/4左右的毕业生会选择到外地工作而不是留在哈尔滨。人才流失致使人力资源匮乏,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活力。值得强调的是,人才流失背后是东北大量科研成果外流。东北三省既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也有哈工大、吉大等一批国内知名的一流高校,然而,科研成果有70%—80%没有在本地转化。由于缺乏具有吸引力的用人机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低与人才流失长期并存,而且互为因果,形成了恶性循环的局面,至今仍然没有实质性好转。



四是官僚主义横行与腐败问题严重

辽宁人大贿选案只是东北三省腐败问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北三省落马官员层出不穷。在这里,官商勾结、疯狂抓权、以权谋私、大肆造假、懒政惰政、吃拿卡要、关系之风盛行,官员与民争利,企事业单位“逆淘汰”成风,有才能的人心灰意冷而离开东北,这些现象使东北本来就比较浓厚的官僚主义习气更加恶化,政商环境的恶化与商业信誉的缺失陷入恶性循环,使东北经济举步维艰。


造成当前东北经济困局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计划经济后遗症,大国企思维严重。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计划经济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快速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加速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工业化的进程。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政策向东南沿海倾斜。东北三省效率低下、激励不足等计划经济的弊端日益突出,转型速度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发育不足;没能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大国企居多,失去了政策上的优势却对政策依赖严重,民营企业数量本来就少却又缺乏成长空间;再加上官僚主义、思想腐败等问题的存在,使东北经济雪上加霜。


第二,计划生育后遗症。作为大型的重工业基地,东北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这是垄断性大国企比较集中的重要原因。在一个国企主导的体制内,那个时代超生的代价就是失去稳定的工作,家庭生活有可能遭到毁灭性打击。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相对而言,人口政策在东北地区执行得更加彻底。这不仅导致了劳动力的缺失,而且产生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第三,地理气候原因。从地理上来看,东北三省毗邻俄罗斯、朝鲜、蒙古,没有一个可以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达地区。在有限的对外贸易中,黑龙江吉林周边没有出海口,产品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持续衰落,其远东地区经济更是一片萧条,中俄贸易往来凋零。就气候而言,山海关分割了关内关外,出了山海关气温明显下降,越往北气温越低。每年冬天东北土地都是冻住的,土木建筑活动无法进行,恶劣天气会使人的生产积极性下降,此外每年的取暖费用也是很大一笔开支。



第四,政商环境恶化。由于中国改革开放战略取舍的原因,东北成为政策阳光照不到的角落,东北经济发展相对落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东北三省政商环境持续恶化,常常没有关系办不成事,吃拿卡要现象非常普遍,腐败导致寻租行为和监管套利行为严重。这扼杀了一大批踏实经营的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如果按规矩做事、按市场化的规则运营不能获利,许多企业家只能选择出走。招商引资又常常采取“关门打狗、堵门抓鸡”的做法,以致留下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前一段沸沸扬扬的“毛振华事件”就是典型。区域内好企业逃离,外省企业对东北三省敬而远之,使东北经济更加举步维艰。



2017年8月21日,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领衔的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与吉林省发改委联合课题组发布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提出,吉林未来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应该瞄准五大万亿量级的产业集群,即以大农业产业、大健康产业、现代轻纺产业、现代装备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其中,关于东北“该不该发展轻纺产业”“‘补短’还是‘避短’”“不解决深层制度只谈产业政策是否可行”等问题引起巨大争议。


对于东北经济如何才能化解危机、走出困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进一步明确振兴东北经济的重要性。国家应从平衡区域发展、提升东北亚地缘政治地位的战略高度,出台更加具体的政策措施,解决东北的历史遗留问题,克服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障碍,为东北经济的振兴进一步拓展空间。


彻底治理腐败问题,优化政商环境。在这一点上,无论是近年来中共中央的大力反腐,还是最近的扫黑除恶专项行动,都让我们看到了曙光。辽宁人大贿选案涉事官员早已落马,中央巡视组也分别进驻了东北三省。中共中央触动利益阶层推进反腐和改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东北的政治生态一旦得到净化,官僚主义思想就会得以破除,营商环境会持续优化,市场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并可依托现有工业基础配套设施,吸引更多资金到东北投资设厂,东北经济走出困境的可能性将会大大提高。


△ 位于沈阳的华晨宝马工厂生产的BMW双涡管单涡轮增压3缸汽油发动机


加大力度吸引人才。要想振兴东北经济,必须制定相关政策留住本地人才,吸引外地人才。比如提供大学生外地住房安置补贴、工资津贴、透明公平的晋升机制允诺等。不仅如此,还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鼓励外省市优秀人才向东北地区流动,全方位克服人力资源匮乏的制约。


加大力度推进东北国企改革,如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企业并购重组等,提升东北国企效率。在东北国企股东中引入民间资本,这样既可以发挥国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能够调动生产积极性,提高东北企业体系的活力,而且可以推动产业整合,解决人员冗余、效率低下等问题。


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减税让利,鼓励创新。采取措施鼓励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入驻东北,比如政府让利提供税收优惠。在东北布局多元化的产业,比如互联网、金融、传媒、高端制造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人才外流的压力,进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东北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东北经济。一方面,东北具有很好的重工业基础,可以依托这一体系布局军工产业,其优势得天独厚。另一方面,东北幅员辽阔,地广人稀,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好,我们既要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避免破坏环境的过度开发,又要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机械化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



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东北经济复苏的希望。“振兴东北”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而且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组成部分,正在扎扎实实地付诸实施。虽然东北经济振兴任重而道远,但是国家有关部署不仅将继续为东北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而且必将有助于东北企业的产业整合、产业升级,从而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



(原载《群言》2018年9期;原标题:东北经济发展困境及其对策;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更多精彩文章】

梁小民:中国式诚信的利与弊

姜达洋:中美贸易争端倒逼中国出口结构升级

斯姝华:雄安新区“旧农民”的生存之道

常修泽:给企业家吃颗“定心丸” ——企业家阶层的培育与保护

姜达洋: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

陈永伟:韦帕芗还是李嘉图?——如何看待“技术性失业”

常修泽: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路在何方? 

赵晓 陈金保:楼市逆市上扬的经济逻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